欢迎访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 English
  • 时间 2024-05-18
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首页新闻区 > 科技动态
首页新闻区
>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物理过程机理研究”课题验收被 评为优秀

826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召开了2020年第五次主任办公会议,在会上通报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课题验收结果,大气攻关项目共有28个课题参加验收评审,根据项目验收实施细则,确定综合排名前八的课题为优秀,其中包括专题一课题四“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物理过程机理研究”。该课题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徐祥德院士牵头主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经过三年的攻关研究取得了优秀成果。

201861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2018627日,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负责组织实施《行动计划》。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的专题一课题四“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物理过程机理研究”共分为5个子课题,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张小曳院士、王亚强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柳艳菊研究员担任子课题负责人。课题主要分析了季节—百年时间尺度上东亚季风—西风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与雾—霾事件变化的关系;从大气环流背景和动力学机理探讨重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及其污染-气象条件长期长期变化与气候年代际变暖联系;揭示了冬季京津冀区域地理特征、大地形影响背景下多尺度天气系统(环流型)、大气动力、热力三维结构对大气重污染生消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大气重污染过程对流层中层气温距平“暖盖”结构的影响机理及其大地形背景下大气三维结构气象综合影响模型,发现了位势高度距平场“双阻塞”系统对持续性大气污染过程影响的特殊气象背景;揭示出大气重污染过程PM2.5浓度爆发性增长的污染—气象“双向反馈”机制,指出了“双向反馈”机制对污染爆发性增长的主导作用;揭示了京津冀区域持续性强霾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建立了污染过程形成的气象条件概念模型,揭示了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大气扩散条件变差趋势。课题研究成果为加深认识大气重污染成因提供了气象方面的理论与科普宣传支撑。在课题执行期间,《人民日报》、《中国气象报》、《中国环境网》、《北京日报》、《科技日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微信公众号》等报刊、网站先后报道了课题研究成果。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中应用,参与了“大气国十条”终期评估报告的撰写,为准确评估国家采取的各项污染控制措施效果做出了贡献。提出的区域污染气象条件模型多次应用在国家气候中心与生态环境部联合会商中,基于上述模型研发了国家气候中心京津冀污染监测诊断业务产品。建立了国家气象中心雾—霾预报偏差非线性滚动订正业务系统。初步解决了空气质量模式预报偏差客观订正与污染源同化反演等技术难题。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