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 English
  • 时间 2024-05-05
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首页新闻区 > 综合新闻
首页新闻区
> 我国首个自然-社会融合基础科学碳中和专项启动
2023年3月24日,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院士牵头,浙江大学高翔院士等2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中和专项“面向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模式耦合关键理论和技术预研究”(专项设总课题1个、子课题5个、培育项目7个),在杭州启动并召开实施方案专家交流会议,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地球科学部主任郭正堂院士主持实施方案专家交流会、管理科学部刘作仪副主任主持开幕式,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张兴赢副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专项旨在推动自然-社会两方面的科学家围绕我国如何实现碳中和、如何走出一条最优的碳中和路径开展预研究,具有重大的国家需求。

侯增谦院士讲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双碳”战略,不仅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变革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需要能源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会带来经济-社会系列深刻的变革、需要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激励兼容转变发展理念,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稳步建立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实施“双碳”战略,必将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系统变革,在最大化发展和最小化排放两个临界点之间实现各要素全方位平衡和协调;需要厘清气候-生态系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互动的复杂网络关系,优化“双碳”战略布局,重塑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提高“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优化能力,迫切需要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等科学提供有强力的综合支撑。


侯增谦院士表示,基于上述认识和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22年7月18日,发布了《“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纲要》针对当前面临的基础科学挑战与关键技术瓶颈,规划部署了包括“双碳”路径选择和优化等六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基金委交叉融合板块,经过专家反复研讨和深入论证,决定设立“面向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模式耦合关键理论和技术预研究”专项项目。该专项将构建以地球系统模式为母舰的、双向耦合各类人类社会系统综合评估模式的自然-社会模式耦合系统,形成气候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政策管理五大层面数据共享平台,深入认识碳中和约束下未来我国能源结构的深刻变化与产业结构、经济社会、政策管理变化的内在联系和耦合机制,预期在复杂系统科学和决策理论方面、面向复杂系统科学的耦合建模与求解等通用支撑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国家面向碳中和最优路径实现和发展最佳策略中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发展和布局的建议。

专项项目的设立得到了基金委党组的大力支持,一期经费5000万元,包括交叉板块3000万宏观调控经费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经费2000万。为了推动开展有组织创新的研究,基金委项目申请方式上采取“1+N”的模式。项目指南发布以来,引发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共收到了来自地球科学学部、交叉科学学部、管理科学学部等多个科学部的科学家81份有效申请。经过激烈竞争,形成了以张小曳院士为首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

侯增谦院士强调:一是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这个专项的重大意义,通过对极端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系统,搭建地球系统模式与经济社会双向耦合框架,逐步构筑辅助决策系统,支撑服务于国家碳中和战略路径选择,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二是要突出目标导向。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在有限目标上开展原创性、创新性研究。三是要探索专项组织管理模式,加强交叉研究和协同攻关,采用“跨板块+跨学部+跨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张兴赢副司长讲话表示,依托单位中国气象局将对项目实施提供人力及研发支撑等条件的大力支持,支持张小曳院士牵头圆满完成这项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碳中和专项项目。

项目总课题、子课题、培育项目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实施方案交流报告,专家指导组对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为推动项目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与环境气象研究所

(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

王德英 撰稿

张小曳院士 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