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 English
  • 时间 2024-04-20
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人才动态
新闻动态
> 我院吕伟涛研究员获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为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奋勇前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气象局近期联合授予40个单位“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40名同志“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气象局于16日召开大会对这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党组书记、局长傅兴国宣读表彰决定。
我院吕伟涛研究员喜获“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在此向吕伟涛研究员表示祝贺!
从2003年进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后,吕伟涛同志一直致力于雷电科学研究,瞄准雷电防灾减灾工作和雷电活动预警预报的重大应用需求,与团队成员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在雷电探测、雷电物理、雷电预警预报和防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和深入的研究。
雷电研究需要开展大量的野外试验,条件非常艰苦,且由于雷电的高电压、大电流和强电磁辐射特点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每年的夏季,吕伟涛同志几乎都是在野外度过的,他事事以身作则,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畏艰险,常常冲在试验工作的第一线。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同事,他都毫无保留地给予帮助和指导,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团队成员积极进取、共同进步。通过十多年外场试验坚持不懈的开展和持之以恒的潜心研究,雷电团队获取了丰富的高质量外场试验资料,包括100余次人工触发闪电和400余次高建筑物自然雷电过程的声、光、电、磁多参量同步数据,通过对这些宝贵的一手观测资料的严谨、细致的分析,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他排名前3的成果主要有:期刊论文66篇(SCI收录26篇),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2项;培养了多名访问学者、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在他之后,雷电团队又有4人获得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荣誉,1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计划。他培养的研究生有2人获得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优秀毕业生荣誉,他也连续两年(2015和2016)获得了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
吕伟涛同志的主要科研贡献可以概括为下述4个方面:
(1)率先开展了我国高建筑物雷电物理过程的观测研究,建立了先进的“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特别是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雷电连接过程中的侧击现象和先导连接行为的多样性,深化了对雷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连接过程的科学认识,揭示了连接过程中先导通道的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雷电先导模式的发展以及雷电防护技术的研究提供了观测依据。他因在这方面的相关成果获得了2010年国际雷电防护会议学术委员会颁发的“Diploma for Young Scientists”,是中国的科研人员首次获得该项荣誉。他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被选为AGU Journal Highlight,还得到了美国LiveScience、ABC7 News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2)揭示了雷电物理过程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光电特征,深化了我们对雷电物理过程的科学认识:在国际上首次给出了空中触发负极性闪电过程中双向先导起始和传输的完整时间序列的光学证据;提出了并发异极性上行闪电产生的机制;
分析得到了先导梯级击穿过程的光学脉冲特征;深化了对闪电通道亮度和电流的关系的认识;设计并实现了闪电通道双站光学观测方案,观测和分析得到了不同先导在三维空间中的真实发展特征,为三维雷电先导模式的设计和检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3)结合雷电科研和业务的迫切需求,研发了地基全视野闪电通道成像系统、雷电信号触发系统、雷电警告装置等多套专业技术设备,获得1项美国专利和多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部分设备已应用于外场试验,大幅提升了科学观测试验中雷电事件的捕获效率。闪电通道成像系统还形成了商业产品,已在广东、福建、西藏、深圳、重庆等省市得到应用,在当地的雷电监测、预警和雷电灾害调查等防雷减灾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作为雷电临近预警系统的核心研发人员,他负责了系统整体框架的设计和雷电活动预警预报算法的实现,提出了融合不同时空尺度气象观测资料逐步预警雷电活动的新思路,攻克了多源数据资料综合分析的技术难点,集成应用了决策树、区域识别、跟踪及外推等算法,实现了0-1小时雷电活动的有效预警。该系统已在全国气象部门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奥运、世博、大运等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引领了我国雷电临近预警业务工作的开展。
希望我院气象科技工作者以吕伟涛为榜样,立足岗位,勤奋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在气象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中再创佳绩,为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助力气象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人事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