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 English
  • 时间 2024-12-08
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院概况 > 院况简介
院概况
> 院况简介
院况简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种类最多的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以灾害天气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全球变化机理、预估及影响评估,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及科学试验,极地气象观测、分析及应用,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碳中和行动效果监测核查支撑,生态气象与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理论与方法,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理论与方法,气象影响与风险评估等为学科方向的我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面向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国际科学前沿,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发展历程
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遴选为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起进入科技部支持的国家公益类研究院。
目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正围绕国家需求,瞄准解决气象业务服务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科学前沿的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问题,致力于建成专业领域设置合理、重点学科优势突出、科技创新人才汇集、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地位的气象科学研究机构而努力。


人才状况和机构编制
现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科技人员和高学历人员为主体的实力较为雄厚的研究队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人、国家“百千万计划”人才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在职职工325人,其中,正高级专家104名,副高级专家116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236人和65人。我院作为国家首批大气科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目前在校生共34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1人,硕士生224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98人、硕士研究生1216人,近90%的毕业生在全国气象部门工作。
目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有4个管理处室,京内研究单位7个,京外分院3家,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培育类重点开放实验室(雷电重点开放实验室)。拥有固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省级气象局共建多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研究方向的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致力在围绕主攻研究方向上持续攻关。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一批优势和特色科研团队,包括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荐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雾-霾监测预报)、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3个(地球系统观测及化学天气系统、暴雨研究、青藏高原)、中国气象局青年创新团队3个(交通气象关键技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冰冻圈天气气候监测与预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涵盖重大自然灾害、大气污染防控、全球变化及应对、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主要作物丰产等专项;牵头生态环境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课题(总理基金)1项;牵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1项,获国家专利超100项。
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努力提升支撑业务的能力。同时,设计和科技支持了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大气成份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业务、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GRAPES)、新一代天气雷达质量控制和三维数字拼图软件系统、中尺度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系统(RAFS)、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大气气溶胶数值预报系统(PM2.5)、大气雷电预警系统、东亚季风预测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评估业务系统等等。以上系统和技术不同程度地推广应用到了国家级、省级业务及民航、电力等行业业务中,为国家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和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积极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气候变化、双碳目标、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保护、极地战略等,服务重大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南水北调等;服务重要决策如东方之星、白银事件、郑州暴雨、新冠疫情等,为2022冬奥、十四运等重大活动提供科技支撑,为台风、暴雨、大气污染等应急会商提供决策支持。